美哉台灣

台灣閩南語,除有文言〈讀〉音和白話〈語〉音二種講法,且有八個聲調〈實際上,因第二與第六聲同屬去聲─即華語的第四聲─而只有七個,即所謂的「七聲八調」〉;書寫時,都標註各該字之本音;言談間,除了最後一個音節以外,幾乎任何一個雙音節以上的連接詞都會變調,而且變音都有一定的「規則」,且其聲調在語句中更具有辨義作用。
早在17世紀的明清時代,大批福建泉州府(44.8%)和漳州府(35.2%)的移民移居台灣,他們由原鄉帶來的語音,便隨而傳播至全台各地。而後隨著交通逐漸發達,人口流動容易,致使台灣閩南話口音趨向泉漳混合,形成「漳泉濫」。由於各地漳泉族裔多寡各異,混合程度亦不相同,因此有的地方略偏泉州,有的地方略偏漳州口音。
常有人說,台灣話有聲無字;更加有人質疑,台灣話無法呼音〈注音、拼音〉,究竟如何學習?其實,台灣閩南語多承襲古代漢語〈是漢語之一系〉,故其不只有字,而且早有所謂『十五音拼音法』,即「以『柳邊求去地頗他曾入時英門語出喜』等十五個聲母〈子音〉,以及『君堅金規嘉干公乖經觀沽嬌梔恭高……』等四十五個韻母〈母音〉,加以八音聲調反切」的『反切注音法』,作為說讀拼音之根據。
明朝末年時期,陸續有閩南粵東籍移民渡海抵台,尤其以福建南部的漳州府和泉州府福佬人佔大多數;清廷治台200餘年間,閩人來台人數激增,其中仍以漳、泉兩地人氏最多,閩南語亦隨之傳至台灣各地。雖然不少來台移民在經濟改善之後隨即返回家鄉,但亦有一部分從此在台落地生根、與台灣原住民(多數為平埔族)通商、通婚,並將閩南語一併流傳至台灣,逐漸在各地演化其原鄉特色,自此成為台灣本地主要語言之一,一般稱之為「台灣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