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呼籲重視人權與信仰自由,法稅改革聯盟與臺灣財經刑法研究學會於7月14日在臺大校友會館舉辦「公民不沉默-台灣VS國際-人權接力」論壇。邀請國際人權專家、冤案當事人與各界學者,共同探討台灣法稅制度問題,並聚焦即將於2026年進行的《兩公約》第四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檢視

【記者林心欣/台北】為呼籲重視人權與信仰自由,法稅改革聯盟與臺灣財經刑法研究學會於7月14日在臺大校友會館舉辦「公民不沉默-台灣VS國際-人權接力」論壇。邀請國際人權專家、冤案當事人與各界學者,共同探討台灣法稅制度問題,並聚焦即將於2026年進行的《兩公約》第四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檢視台灣人權保障的實質成效。與會國際學者指出,太極門案是檢驗台灣是否真正落實《兩公約》精神的關鍵試金石。

國際宗教自由專家、《寒冬》雜誌總編輯馬西莫・英特羅維吉(Massimo Introvigne)專程來台參與論壇。他指出,《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8條與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的《第22號一般性意見》為國際信仰自由的詮釋基石,強調不論宗教是否主流、歷史悠久與否,均應受到平等保護。他呼籲2026年國際審查時,應將太極門案中對信仰自由的「任意且不當限制」納入重點關注,檢視台灣是否真正落實《第22號一般性意見》提出的五項原則,宗教或信仰自由具普遍性與不可剝奪性、保護範圍廣泛、涵蓋多樣表達形式、保障組織自主性,且限制條件須嚴格合法。

來自立陶宛的歐洲信仰自由協會(FOB)羅西塔·索里特(Rosita Šorytė)亦出席論壇,指出宗教或信仰自由是聯合國兩公約的「基石」,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真正重視人權的重要標準,但台灣過去三次國際審查極少觸及此一議題。太極門案不應視為單純稅務爭議,而是涉及人民信仰自由遭侵害的人權案件,檢視台灣兩公約實施情況時被納入考量。

法稅改革聯盟發起人暨臺灣財經刑法研究學會理事長陳志龍教授指出,太極門案是因1996年政治選舉操作而遭檢調構陷的假案,反映出部分公權力不肖份子為檢舉、稅務獎金,不惜偽造證據、竄改資料。他強調,民主法治應建立在事實與證據上,呼籲全民覺醒,拒絕對不公沉默。

現場多位曾遭遇法稅不公的民眾也分享自身經歷。科技創新人才鍾先生表示,因國稅局錯誤假設其公司營收,竟開出5,400萬元鉅額稅單,導致他被除籍、限制出境,長達3,100天無法返台,家人也遭波及。他指出,行政體系橫向聯繫失靈,導致人權遭受長期踐踏,直至近年在民間學者與良心官員協助下才獲平反。

志工代表蔡小姐則分享參與平反陳青旭案的經驗,該案中因未繳納1.8萬元交通罰鍰,祖厝竟被行政執行署違法拍賣。在台大教授與監察院介入下,案件終於獲得更正,並成為國家文官學院公務員訓練教材。她強調,冤案的平反仰賴社會大眾持續發聲與制度改革,呼籲政府正視法稅體系的結構問題。

美國家族辦公室董事林先生強調太極門修行對其健康與事業的正面影響。他指出,稅災源自錯誤制度與濫權官員,呼籲政府學習聖經中稅吏撒該悔改精神,主動承認錯誤,歸還太極門修行土地,讓制度建立在誠信與透明之上。

另一位企業工程師黃先生則指出,太極門致力於弘揚良心文化與世界和平,曾受教宗本篤十六世與方濟各高度肯定,卻在台灣遭不當迫害。他痛批行政執行署強拍修行聖地,違反最高行政法院判決與稅法基本原則。他引用國際人權律師肯尼斯・雅各布森(Kenneth Jacobsen)之語「少數人綁架整個政府,令人髮指」,呼籲政府儘速撤銷太極門違法稅單,重建人民對國家制度的信賴。

論壇壓軸進行現場即席對談,英特羅維吉再度強調,國際人權保障不應限於傳統宗教團體,而應涵蓋所有具有信仰的群體,包括太極門。他呼籲太極門應獲《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相關國際法的保護。2025/07/15